娟涛网络学习基地



Join the forum, it's quick and easy

娟涛网络学习基地

娟涛网络学习基地
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    范成大:宁做刺猬不做刺头

    avatar
    gototell


    帖子数 : 45
    积分 : 2118
    威望 : 0
    注册日期 : 12-01-01

    范成大:宁做刺猬不做刺头 Empty 范成大:宁做刺猬不做刺头

    帖子 由 gototell 周二 三月 27, 2012 1:50 pm

    生意人常说,商场如战场,其实危言耸听,输了不过舍财而已,不至于要命。何为战场?明枪暗箭、血流成河、你死我活。从这个意义上看,封建时代官场的性质应更接近于战场。为官者,讨饭于帝王家,讲的是政治,操的是谋略,尔若虞,我就诈,目的只有一个,把你整下去,然后再踩着你的身体往上爬一爬,不是跟你有仇,而是你挡了升官发财的道。

    以南宋百余年的官场斗争史为例,虽没有达到明代那样腥风血雨、残酷搏杀的程度,但官场中互相下套、争权逐利、乃至于倒霉蛋层出,经常挨贬遭罢的例子,比比皆是。若不信,翻开《宋史》看看,哪一个官员没有去偏远山区“扶贫”过?哪一个官员没有被强制或因故自请赋闲的经历?千古一奸秦桧,牛不牛?赵构身边最红的牛人,还不是照样被人排挤,在家“饱食终日”达七年之久。

    文化属性这个东西,非人力可以改变;能够改变这种属性的,当不是凡人。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就是“不是凡人”中的一个,他依靠“刺猬法则”,以洞察力为矛,以穿透力作盾,游刃有余地改变着这种文化属性,纵横官场三十余年,官拜参知政事(副宰相),领资政殿大学士衔安然致仕,这在南宋政坛上是不多见的。

    一,初入官场的七年之痒。

    范成大,字致能,号石湖居士,吴郡(今苏州吴县)人。父早亡,与寡母相依为命(眼熟,历史上的名臣多如此),家境贫寒,曾感叹:“若有一廛供闭户,肯将篾舫换柴扉”。绍兴二十四年(1154)擢进士第,年二十八岁,授户曹,监和剂局,步入官场。

    户曹是个刚刚入流的芝麻官,相当于行政系统的一个户籍办事员;倒是和剂局主管这个职位有些意思。南宋政府的和剂局,属太府寺该管,专门配置药品拿出去卖,有些国营制药厂的性质。如今流传下来的和剂局药方很多,也很有名。范成大到和剂局当头儿,显然属于外行领导内行,或者说明朝廷搞分配时太不讲究专业对口了。

    虽然工作不怎么称心如意,但范成大干得挺欢,一干就干了七年,不懂制药没关系,他把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人事和业务管理上,做了不少实事,让上司很满意。也正是这如同蛰伏、毫不起眼的七年,让范成大躲过了“新兵蛋子进军营--挨整”的官场潜规则,他以一个“旁观者”的实习生身份,亲眼目睹了官场中群奸当道、群魔乱舞的怪相,总结经验,吸取教训,完成了必备的官场历练和热身。从此,南宋政坛上多了一位“刺猬官”。

    我们知道,刺猬和刺头的根本区别在于:刺猬拥有穿透性的洞察力,能够看透复杂事物并且识别其中隐藏的模式,即注重本质,而忽略其它(比如不会主动去刺人);而刺头呢?是属于遇事刁难、不太好对付的人,以吵闹、挑刺为能事,不重本质,流于表象。

    老实说,作为领导人,可能都不会喜欢刺猬和刺头这两种下属。但赵炎以为,领导人一般都不是傻瓜,他们很快就会认识到,前者非但对自己无害,更重要的是,前者属于能干的下属,可为领导获取很不错的政绩,而后者只会胡搅蛮缠找麻烦,成事不足败事有余。谁可用,谁不可用,也就昭然若揭了。

    二,刺猬法则的小测验。

    隆兴元年,高宗去世,孝宗即位,范成大蛰伏期满,迁秘书省正字。看似一个普通的文字校对,职位不显要,却接近权力中心了。在南宋,秘书省“典尚书奏事”,绝对是皇帝的近臣,升迁很快。因此,范成大在短短两年里,累迁著作佐郎,除吏部郎官(相当于处级干部了)。历史无数次证明,越接近权力中心,往往也越接近漩涡的中心,危机四伏,无处不在。

    范成大也未能幸免,“言者论其超躐,罢,奉祠”。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,有御史台的官员上表弹劾,说范成大日常不注重仪表,穿衣戴帽,超级的邋里邋遢,还不讲卫生,给咱们这些做官的丢脸,于是,上级下令,范成大下岗(奉祠,是南宋官场特色,指只拿工资不上班)。

    这个罪名很搞笑,好像一个员工因上班未穿职业装,被老板勒令停职一样。今天我们来分析范成大的这次“坎坷”,显得疑窦丛生。首先,范成大绝非是一个邋遢之人;其次,按宋代官制,官员不重仪表,属于小节,最多被上司申斥,不至于罢官;其三,御史台此举很儿戏,当时正值隆兴北伐,前方激战正酣,有多少军国大事要做,怎么会揪住一个普通官员的生活小节不放?

   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,我们有理由相信,范成大是在故意装邋遢。有所为者,实在是不可为,想做点事,但人微言轻,区区郎官,谁会听你慷慨陈词?有所不为者,其实也是有所为,食君禄,分君忧,事关士大夫操守。说起来有点绕,但很容易理解。此时如果跳出来,非但不能为国效力,还会被宰相与枢密使等当权者认为是刺头,那么,就不如暂时休眠,等待隆兴北伐的结果,无论成败,都得需要人去善后。到了那个时候,自己报效朝廷的机会也就来了。

    装邋遢,故意授人以柄,有三个好处。一是迎合了部分红眼病患者“揪小辫子”的需求,这叫避重就轻,这么休眠,代价小;二是邋遢乃小节,无关自己的人品、道德及操守,构不成历史污点;三是通过装邋遢下岗,完成了“距离”设定,这一点非常重要。

    刺猬法则的核心,就在于合适的距离。有个寓言说,两只刺猬想抱在一起取暖,开始的时候距离很近,双方均被对方刺伤,后来经过磨合,寻找到了合适的距离,既取了暖,又不伤及对方。现实官场中,跟上司与下属保持一定的距离,可以赢得不献媚、不拉山头的好名声,甚至于可以有效规避行贿受贿的攻击。

    这一次的理论小测验,范成大为自己打了满分,回到老家写了不少田园诗,比如在《风止》中这样描写自己的思路:“收尽狂飚卷尽云,一竿晴日晓光新。柳魂花魄都无恙,依旧商量好作春”。将满身的刺有卷缩起来,等待“春天”的到来。

    三,调节距离的弹性。

    乾道三年,范成大等待的“春天”终于来了。这几年的休眠,范成大写了大量的诗词,并传遍大江南北,引起了宋孝宗的注意,他跟宰相王淮询问范成大的事情,王淮如实奏报,孝宗乐了,言曰“轻率”,遂亲自诏令吏部着急启用,做处州知州,还召见了范成大(陛对)。领袖垂青,对范成大而言,是个千载难逢的展示才略的机会,他当场侃侃而言,“论力之所及者三,曰日力,曰国力,曰人力,今尽以虚文耗之,上嘉纳”。此番宏论,有理有据,不媚上,敢直言,给孝宗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    我们再来分析其中的诀窍,一是保持了刺猬的本色:带刺;二是对事不对人,巧妙地把握了距离和分寸;三是不拾人牙慧,有主见,有创见,彰显了洞察力;四是赢得皇帝好感,穿透性强。

    当时的处州,麻烦事不少,老百姓为了逃避官府分派的不合理劳役,纷纷“嚣讼”(不惜打官司)。范成大到任之后,成立“义役”,类似于今天的志愿者,不强迫老百姓服劳役,还责令有钱的家庭“输金买田”,资助志愿者们,并形成制度,“甲乙轮第至二十年,民便之”。也即大家轮流做志愿者,不耽误农忙,所以,老百姓感觉很方便,遂“息讼”。这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刺猬法则的施政实战,运用到管理实践中,就叫“疏者密之,密者疏之”,团结了老百姓,打击了富豪士绅,什么叫成功之道?这就是。

    范成大把在处州的成功经验,主动如实的报告孝宗,孝宗皇帝再一次被范成大折服了,“诏颁其法于诸路”,号召全国各地学习推广这种做法。并将范成大调入京城,做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,这个官不简单,礼部员外郎在侍郎之下,相当于厅级,但崇政殿说书则非同小可,等于给皇帝当政令解说员兼顾问,比御史台的言官更有发言权。

    有一次,孝宗颁布乾道《令》,“以绢计脏,估价轻而论罪重”,并向范成大咨询其中利弊。范成大直言不讳奏曰:“承平时绢匹不及千钱,而估价过倍。绍兴初年递增五分,为钱三千足。今绢实贵,当倍时直。”这涉及犯罪经济学里的一个“倍增”规律,好比一个小偷在不同时期偷东西,有的时候,给小偷量刑,一千块钱够判一年,有的时候呢,三千块钱才够判一年,如果不按照当时物价水平来量刑,显然不合理。这让孝宗大为惊讶,曰:“是陷民深文。”遂增为四千,而刑轻矣。范成大洞察时事的能力,由此可见一斑。

    乾道六年(公元1170年),因为隆兴北伐的失败,双方开始议和。金国提出划淮河为界,让南宋以“侄儿”的身份卑事金国;南宋则想以“祈请”的方式收拾失去的河山与尊严。为此,谁堪任“祈请国信使”赴金,就成为朝议的话题。因刚刚打了败仗,这个时候赴金,无疑是个危险差事,加上“祈请”的要求,金国肯定不会答应,所以,谁也不敢接。可是,范成大勇敢的接了,让孝宗很感动。“迁成大起居郎,假资政殿大学士”,携国书去金国。

    从上述中,我们可以发现,范成大笃守的刺猬法则,总能找到一种合适的距离,显示出惊人的穿透性和弹性。刺猬法则的恰当距离,一旦得以划分,就需要通过判断与对方的关系来决定一种距离。但是,距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,需要懂得如何调节距离的弹性,做到不近不远,不亲不疏,这需要一些技巧。范成大善于在不同情境中调节距离,使得空间距离凸显可变性,且具有一定的伸缩性。

    四,张刺于金,声斐宇内。

   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《动物世界》,刺猬在面对豹子的侵犯时,也会主动张刺吓唬豹子,而豹子也当真害怕。由此得出刺猬法则的另一个重要特点,那就是遇强则强,不畏强权,敢于因时因地因对手取势,从而赢得胜利。

    在《宋史》里这样叙述范成大的使金之行:金迎使者慕成大名,至求巾帻效之。至燕山,密草奏,具言受书式,怀之入。初进国书,词气慷慨,金君臣方倾听,成大忽奏曰:“两朝既为叔侄,而受书礼未称,臣有疏。”搢笏出之。金主大骇,曰:“此岂献书处耶?”左右以笏标起之,成大屹不动,必欲书达。既而归馆所,金主遣伴使宣旨取奏。成大之未起也,金庭纷然,太子欲杀成大,越王止之,竟得全节而归。

    别小看这短短百余字,其精彩程度不亚于一个微型小说,把范成大的“刺猬”本色描写得活灵活现。

    在刺猬法则中,社交距离是一个重要的元素,事关正常外交礼节,也事关对方心理底线,所以,约定俗成的规矩很多,比如谈判时,双方之间得间隔一张办公桌,等等。范成大对社交距离的洞察与机智把握,超乎我们的想象,他或近或远,或强行突入,或故意“违规”,视金国朝野如无人之境,明知不可为而为之,虽然有些冒险,但勇气可嘉,为南宋朝廷保全了颜面,“全节而归”,所言不虚!

    五,温暖与陌生的辩证法。

    前文中提到,刺猬法则讲究一个合适的距离。但常识认为,如果人与人之间保持距离,势必会减少温暖感,增强陌生感。将这种法则运用到官场,同样会产生如此弊端。那么,范成大是如何既保持距离,又能保证温暖、弱化陌生感的呢?

    顺利完成使金的使命,范成大当上中书舍人,成为“副部级”的中央大员。因唐代崔寔曾于中书舍人任上而仕途显达,所以,孝宗皇帝特地书写崔寔的《政论》赐给身边的辅政群臣,意思很明显:范成大将来必能跟崔寔媲美。孝宗此举分明是对成大的一种褒奖,但对范成大来说,苦心经营的距离感尽失,很可能会成为众矢之的。

    为改变这种因温暖感增强而可能招惹危险的不利局面,他当即奏曰:“御书《政论》,意在饬纲纪,振积敝。而近日大理议刑,递加一等,此非以严致平,乃酷也。”这叫借题发挥,把孝宗原本开玩笑的话题引向严肃的国家政务上,立刻平衡了距离感的奥秘。

    宋孝宗也是聪明人,夸奖范成大明白事理(上称为知言)。并依然开玩笑说,唐代名臣张说如果生活在本朝,可以做签书枢密院事(副宰相),范成大也可以做这个工作(成大当制)。

    不得不承认,孝宗皇帝英明!崔寔的结局不好,而张说却仕途顺利,这随口的一改,不但范成大感觉坦然,其他大臣也会心领神会。所以,在赵炎看来,是范成大的及时引导,才使得距离感依然,而与皇帝及同僚之间的温暖感并未丧失,弱化了陌生感。

    同样的辩证法,范成大在知静江府时,也曾运用过,收效巨大。

    静江府位于广西境内,盐商云集,盐是南宋政府高额税利的大头,但静江府的盐税,大部分被主管漕运的官员***了,以至于盐价大涨,官员向朝廷哭穷,希望朝廷减少静江府的配额。于是,朝廷进行改革,以“钞盐”代替配额,就是说,允许静江府不必向朝廷缴纳税盐,只上交同等数额的钱,这样一来,光运输费一项,静江府就省却不少。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,那些主管官员还是继续***,不能及时把钱交给朝廷。

    范成大上任后,对这一流弊很为气恼,上奏朝廷,建议说:“能裁抑漕司强取之数,以宽郡县,则科抑可禁”,孝宗答应了。说白了,就是使用铁腕,强行打击漕司强取豪夺之风,在确保政府税收的前提下,让更多的老百姓从中获益。此举依然不失为一种“平衡”策略,其效果在数年后得以显现。有一个广州盐商上书,希望朝廷取消“钞盐”,让更多的盐商参与贩卖,当时连宰相都同意了,但许多具体落实的衙门都拖着不动,还集体认为范成大的做法最合适,宰相没办法,只好拉到。

    六,天府之行,功成名就。

    四川制置使,是范成大外任中最大的一个职务,主管一个省的军政大事。凭借刺猬法则的运用,他把各种“距离策略”进行了科学的组合,拳拳出击,拳拳着力,有条不紊,使得四川一时“大治”。这一节,我们具体说说他如何妙用“公众距离”的,并穿插糅合其他。

    什么叫公众距离?通俗地说,就是一个人在演讲,而其他人在听,之间的距离,就叫公众距离。其中的奥秘在于扫视多而注视少,高屋建瓴,纵横捭阖,动则大手笔,静则人心聚。范成大利用公众距离效应,对外,仅仅以战兵五千,就解决了西南诸边的纷扰,逐退吐蕃和奴儿结的联军入寇;对内,则利用反间计(重赏檄群蛮使相疑贰),清除了“通匪”的白水砦将王文才。扫视的速度,即代表快,快刀斩乱麻,安抚次之,这样,就把公众距离与社交距离融为一体了。

    边患一除,就得治内。范成大治内的做法,可用八个字概括:聚拢人心,各安本职。体现在刺猬法则中,实际上是一种差异化的正确运用,对每个个人与群体,进行文化背景差异、社会地位差异、性格差异、隐私差异、容纳意识差异的区分,实现因人施用、因才而用,根子只有一个,那就是尊重每一个人。比如,四川“北边旧有义士三万,本民兵也,监司、郡守杂役之,都统司又俾与大军更戍,成大力言其不可,诏遵旧法”。“蜀知名士孙松寿年六十余,樊汉广甫五十九,皆挂冠不仕,表其节,诏召之,皆不起,蜀士由是归心。凡人才可用者,悉致幕下,用所长,不拘小节,其杰然者露章荐之,往往显于朝,位至二府”。

    在四川任满后,范成大回京,就任吏部尚书,拜参知政事。后短暂奉祠,起知明州,除端明殿学士,寻帅金陵。以病请闲,进资政殿学士,再领洞霄宫,绍熙三年,加大学士,四年薨。

    在范成大三十余年的官场履历中,我始终没有发现他曾张刺于任何一个同僚,也没有就某件事向当事同僚发难过,更没有当面让皇帝下不来台,但自己的政见、主张,却基本上都得到了实现与推行,为国为民做了不少好事,这是其改变文化属性的结果,很值得我们去研究与思考。另外,范成大跟主和主战两派也均能求同存异、各安其事,尽管他骨子里是个坚决的主战派人士。

    有些为官者,为了达到目的,往往不惜跟同僚撕破脸,甚至跟上司吵得脸红脖子粗的,是为蠢材,或谓刺头;做一个范成大式的刺猬官,把目的(本质)放在第一位,忽略其实并不重要的过程,才最高明。

    刺猬法则,需要心胸和慧眼具开,你做到了吗?(赵炎)

      目前的日期/时间是周日 十一月 24, 2024 12:39 pm